發布時間:2018-07-09|發布者: 大連鹽化集團|欄目:鹽與風俗
中國有關鹽的風俗習慣
塔吉克族——對糧食和食鹽特別珍惜,對用腳踩食鹽和食品的人,被認為是罪人。見到鹽和食品落在地上,要撿起來放在高處不容易被踩到的地方。
維吾爾族——人們在婚嫁等喜慶禮儀中把鹽作為表示美好祝愿的佳品饋贈。
貴州——鎮遠報京侗族青年“討籃”定情后,未婚男女雙方的愛情趨于成熟,準備訂婚。男方要請一位熟識的老奶奶或老伯媽當“紅娘”,去女家說媒,征求姑娘父母的同意。媒人前去說媒所帶的禮物很簡單,就是用一張棕片包著兩樣東西——黃草紙包裝的半斤鹽巴和白皮紙包裝的二兩茶,女家父母見媒人送來這個“棕片包”,就知道是來討姑娘的。媒人和女家當場交換意見后,女家用收禮燒茶與否來表示同意或不同意這門親事。女家收下“棕片包”,并且用鹽、茶、糯米面、粘米面、豬油等燒成油茶,端進堂屋敬奉祖先后,招待媒人,表示說媒成功,婚事已定。如果女家不收這份“棕片禮”,退還媒人,則表示女家不同意訂婚,說媒告吹。報京侗家為什么用鹽茶兩樣作為說媒的信物呢?這也有個講究。原來侗家喜歡燒油茶待客。燒油茶所需的糯米、粘米、豬油,農家自己就地生產,可以自給。但報京不產鹽,也產不出茶葉,這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買鹽巴買茶葉十分困難,因而鹽巴和茶葉便成了最為難得的貴重禮物。另外,茶葉是香甜味,意味著這門親事又甜又香。兩家結親,甚為美好。鹽巴是咸味,意味著要討的姑娘很賢(咸)惠,男家很喜歡這個姑娘。
瑤族——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泉州——到了端午節中午十二點前后,家家主婦常取茶葉和鹽少許,人鍋熱炒,炒至鹽色發烏為止,然后趁熱包好收藏,作為家庭藥茶。每逢盛暑腸胃發生毛病,取午時鹽茶沖泡飲服,頗能見效。
浙江——在當地天臺村有人生了無名腫痛,就讓老太婆用頭發加炒熱的鹽或用頭發加米醋、黃酒在腫痛處擦來擦去,名曰“捉鬼箭”,幾次之后,即能痊愈。
京族——在生產、生活中有許多禁忌,如沙灘上的漁網忌人跨過,在船上忌將碗覆置;逢初一、十五忌別人進門借火、借鹽。
益陽——當地的朱砂鹽蛋,是一種旅游居家兩宜的方便食品。春夏兩季吃鹽蛋的人最多 ,尤其是在端午節,吃鹽蛋已成為習俗。俗話說:“端午吃鹽蛋,腳踩石頭爛”,意思是說端午節吃了鹽蛋,不但能清熱解毒,而且能增強腿力,可以踩爛石頭。所以,港澳同胞很崇尚這種風俗,過端午節一定要選吃益陽生產的名牌朱砂鹽蛋。
藏北草原上,有一種特殊的習俗,稱為馱鹽。按照傳統,每年冬春之交,藏北牧民都會帶著數以百計的牦牛,浩浩蕩蕩地向更北部的草原進發。他們的目的地是北方的鹽湖,在那里他們將采出一袋一袋的鹽巴,然后用牦牛馱回家鄉。這樣的一
次馱鹽,來回少則一個月,多則兩、三個月。藏北牧民們進行采鹽活動的目的,除了自己食用之外,更主要的是為了與農區居民交換農產品。藏北由于氣候環境等原因,不適宜于農業生產,只有在南部雅魯藏布江流域一帶才有農業生產的蹤跡。藏北牧民的祖先們為了獲得糧食和其他農產品,想到了利用藏北特有的鹽來跟農民交換,慢慢地這種交換就成為了西藏牧區和農區之間進行交往的一種習俗,稱為鹽糧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