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国产福利在线永久视频

鹽業史話

您當前位置:首頁  > 鹽業史話  > 鹽史趣談

考古發現:渤海南岸為殷墟時期商王朝鹽業中心
發布時間:2016-06-27發布者:大連鹽化欄目:鹽史趣談

發布時間:2016-06-27|發布者: 大連鹽化集團|欄目:鹽史趣談

考古發現:渤海南岸為殷墟時期商王朝鹽業中心

文章來源:新浪網

記者從26日在山東壽光閉幕的黃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獲悉,魯北沿海地區先秦鹽業考古課題組考古人員調查顯示,渤海南岸地區應為殷墟時期商王朝的鹽業生產中心。


  據魯北沿海地區先秦鹽業考古課題組考古人員介紹,他們已在渤海南岸地區發現超過300余處殷墟時期至西周早期的鹽業遺址,鹽業分布范圍東至濰河以西的昌邑,經寒亭、壽光、廣饒,向西過小清河,再向北經東營、利津、沾化、慶云、無棣等縣市區,最北可能至河北的鹽山、海興一帶,橫跨200余公里。 

  據了解,這個地區的鹽業遺址多以群的形式出現,主要分布在距現今海岸10公里至30公里范圍內、海拔5米以下的海積和海河積平原上。每處遺址群的面積從上百平方公里、數十平方公里至數平方公里不等。每群有70至30處遺址不等,遺址除極少部分面積在數萬平方米外,多數在4000平方米至6000平方米之間。每處遺址的文化堆積多不厚,一般在0.5米至1米。制鹽工具盔形器的年代學研究顯示,每處鹽業遺址的延續時間也較短。 

  課題組介紹,根據鹽業遺址群聚落分布區域、形態、聚落結構、堆積特點及其表現在經濟、政治等功能上的差異,可把渤海南岸地區商周時期的鹽業遺址群聚落分為鹽場區、鹽工定居區、內陸農耕聚落區三區。這三大區聚落群同時出現,分布很有規律性,像是一次整體規劃的結果。 

  課題組調查認為,殷墟時期渤海南岸地區規模巨大的制鹽遺存群的出現,與鹽業遺址群同時存在的內陸地區不同功能聚落群格局的形成,昭示了這個地區沿海及相鄰地帶聚落和人口數量急劇增多,殷商文化和經濟突然繁榮。課題組認為,渤海南岸地區應為殷墟時期商王朝的鹽業生產中心。 

  課題組推斷,殷墟時期,基于政治上開疆拓土、宣播王化和對鹽業資源大規模開發的需要,商王朝對渤海南岸地區進行了經營和開發。國家力量對地區發展的介入和對鹽業資源的開發,使得渤海南岸地區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這個地區的文化和社會融入了一個龐大的國家控制體系之中。一個經鹽制品與中原地區連為一體的社會經濟網絡,以及規范制鹽和食鹽運銷的控制制度可能隨之建立起來,中國早期鹽業官營的雛形也可能隨之出現。 

  鹽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經濟、政治和文化活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各王朝都將鹽視為一種國家控制的重要戰略物資,國家賦稅的最主要來源,因而施行嚴格的食鹽專營專賣制度。 

  黃河三角洲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24日至26日在山東壽光舉行,海內外學者近60人參加了這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