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1-18|發布者: 大連鹽化集團|欄目:鹽史趣談
咸說歷史(五)夢幻之城(3)
康熙30年,鹽價每斤約合人民幣3.57元,雍正13年每斤4.98元,乾隆43年漲到6.67元??紤]到古代食鹽生產和運輸條件的落后,加上每斤鹽將近兩塊錢的各種稅費,與今天政府平抑鹽價之后的每斤一塊七毛錢相比,清朝前期的鹽價實際上并不太高。只是到了嘉慶24年,由于鎮壓白蓮教起義,軍費開支巨大,鹽價猛漲到每斤11.22元,但與唐朝后期每斤20元的鹽價相比,它還是低得多。
從康熙時期起,由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導致人口激增,乾隆初年人口才一億多,到了乾隆五十五年,人口就超過了三億。巨大的人口增長導致食鹽需求量猛增。因此,淮鹽的產量和銷售量都大幅增長,鹽稅收入也隨之增長。乾隆18年,全國的鹽稅總收入達到白銀七百多萬兩,相當于人民幣21億多元。而兩淮鹽場上交的鹽稅就達三百多萬兩白銀,占了其中的一半。而同期揚州鹽商繳納的各種規費和捐款甚至還超過了鹽稅。如果把這兩項相加,鹽商們為政府提供的資金近千萬兩白銀。這還不算各級官員對鹽商們的敲詐勒索,以及揚州的其他稅收收入。
那么,一千萬兩白銀是個什么概念呢?
首先,如果按購買力算的話,它大致相當于人民幣30多億元。
當時清政府一年的財政總收入為四千萬兩白銀,也就是說,一個城市的某個行業為政府提供的資金居然占這個國家財政總收入的25%。當時,清帝國的經濟總量雄踞世界首位,約占全球的30%,與今天美國在世界的經濟地位相當。美國的紐約號稱世界的經濟和金融中心,但是它的經濟總量也只有全美國的6%左右。
那么,生活在全球最富庶城市里的鹽商們又過著一種怎樣的日子呢?這是當年遠在北京的乾隆皇帝想知道的事情。與隋煬帝一樣,這位滿清皇帝也酷愛旅行,他一生中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揚州游玩。
乾隆皇帝離開揚州后,當地的鹽商找來頤和園白塔的工程圖紙,按照原樣建了一座真正的白塔。這就是今天瘦西湖白塔的由來。
其實,真正令乾隆皇帝念念不忘的是揚州的美食。據說他在揚州時聽人說,有一個鹽商很奢侈,他吃的雞蛋二兩銀子一個,因為那些雞都是用人參、白術等中藥材喂養大的。皇上聽了之后覺得太奢侈了。
一道簡單的素菜,居然令吃慣天下美味的皇帝念念不忘,可見揚州廚師的神奇。
在中國的八大菜系里,揚州的淮陽菜以做工精細、用料講究而著稱,一般只出現在高級宴席之中。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著名的“開國第一宴”吃的就是淮陽菜。
《紅樓夢》里有一道有名的菜叫“茄鲞”,它那復雜的烹飪方法令人嘆為觀止?!都t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經在揚州做過兩淮鹽運使,也就是小說中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擔任的職務。兩淮鹽運使是管理兩淮鹽政最高級別的官員。每年的俸祿是2130兩白銀,折合人民幣六十多萬元。但是他實際上的各種收入遠遠不止這些。所以,曹雪芹早年的生活極其奢華,這也是他能夠創作《紅樓夢》的必要條件。這部小說中很多菜肴都出自揚州,那么“茄鲞”很可能也是如此。
今天,揚州人把過去一所鹽商的宅院改造成了揚州的美食博物館,但是看完這些展覽之后,游客們往往得出一個結論:揚州的鹽商就會吃。其實,這真是一個誤解。
揚州的很多鹽商都是讀書人出身,為了求取功名,他們從小就受過系統而嚴格的儒學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很多人只是因為屢試不第才轉而經商。在經商的過程中,他們經常和官員們交往應酬,而這些官員大多科舉出身、飽讀詩書。所以在與他們的交往之中,鹽商也必須舉止得體、談吐優雅。于是,他們熱衷于和文人雅士交往,斥巨資修建精美的園林,收羅古玩字畫,義務出版文化典籍,贊助戲曲創作和演出活動。因此,揚州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當時,著名昆曲作家孔尚任曾經跟朋友說,如果一個文人沒有到過揚州,他一輩子都不會有什么出息。
孔尚任為什么如此推崇揚州呢?這是因為他著名的昆曲作品《桃花扇》就是在揚州構思、創作的,為了將這部作品搬上舞臺,揚州的一位山西籍鹽商為此花費了十六萬兩白銀,相當于人民幣4800萬元。
更加值得一說的是,鹽商們還爭相出錢資助有才華的文人。當年的“揚州八怪”就是他們爭相結交的對象。為了得到他們的作品,有些鹽商簡直絞盡腦汁。
由于揚州濃厚的文化氛圍,很多外地的文人紛紛前往揚州發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揚州八怪就是如此。他們其中的七位都是外鄉人,但是都在揚州開創了人生中最輝煌的時代。
除了繪畫之外,揚州的文學、戲劇、音樂、出版、古玩等,都吸引著數以千計的知識分子向揚州匯集,使它成為引導時代潮流的文化和藝術中心。這不禁令人想起上個世紀的巴黎。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兩年后,太平軍攻占南京。揚州成為戰爭的前線。淮鹽也無法通過長江運往它主要銷售的湖廣地區。從此揚州的繁榮一落千丈。
太平軍被鎮壓之后,新興的現代城市上海逐漸崛起,上海的現代工商業和面向全球的進出口貿易,慢慢取代了揚州作為經濟中心的位置。以電影、話劇、報紙電臺為代表的新興文化產業也使上海成為新的文化、藝術之都。
上個世紀初,隨著平漢鐵路、隴海鐵路、津浦鐵路的建成,武漢、鄭州、徐州等城市成為新的交通樞紐,揚州則隨著大運河的漫漫淤塞而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喧鬧。
民國時期,盛產海鹽的天津率先使用現代化機器設備生產精制鹽和鹽化工產品,開辟了中國食鹽生產和鹽化工產業的新紀元。在淮鹽的傳統銷售區——湖南和湖北,隨著地質科技的發展,當地也陸續發現了埋藏在地下深層的井礦鹽,淮鹽的銷售市場大幅度萎縮。
一個以鹽而興旺的城市衰落了。
揚州的衰落意味著:憑著一種調味品就能富甲天下的時代過去了。
但是,有關鹽的奧秘還有很多。比如說:鹽能夠干什么呢?千萬不要輕率地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鹽業專家也承認:鹽絕不像它的外表一樣簡單透明,盡管它與人類相伴了上萬年,但是當我們試圖了解它的時候會發現,它居然是一個“無色的精靈”,令人十分神奇。